戏子春秋

从此故乡只有冬夏,再无春秋。

  时间急促得仿佛还在昨天,还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这句话的其中含义时,我早已离开它,远去。

自此,一江绿水东去,桃花竞开,春洒满园;瑟瑟秋风里,稻谷黄时,落木萧萧;故乡的春秋成为回忆尘封在我的脑海深处。

三月,这里和故乡一样雨下得缠绵,却尽带着他乡的味道。在不是滋润自己的那方水土上,哪怕是喜雨之人,亦只有料峭的寒意。雨下到这里才懂得,为何古来才子佳人逢阴雨连绵天总是带着一股莫名的惆怅。原是这般由头!我与他们,并无二般,想起故乡来。

故乡的春是在牛耕上的。太爷说,老牛伏在岸边饮水时节就是春耕了。到那时,耕牛头角披红挂彩,鼻挂铜色大铃,以祈愿今年平安,田地丰收;当耕牛喘着鼻息,缓缓地哞哞叫着走下田,是其在田地里大展身手的机会。故而,二月春耕总是会见到红布条装扮的水牛在田间劳作,彩带飘逸,好生招摇,尤其是农夫哼起那极具故乡气息的耕牛民歌,如高山流水般,伴着清脆的铜铃声隐隐飘去……在春末,三月桃花尽开,漫山望去,粉红红一片,甚是好看。小时看到总以为身处仙山,而后来,陶渊明一篇《桃花源记》就以为自己是那秦时避乱而住在桃花源中的后人。每每与外人谈起家乡的桃花山时,必然是一副神气十足的傲气样子。我想,这也是自己不知不觉中受家人影响,又倾心桃花的缘故吧。

印象中,家里人都爱这漫山遍野的桃花。太爷爱赏花,山上桃花开得极好的时候,便移栽了数株桃花留在了院子里,天好天坏,都能观赏上好一会儿。太婆还在的时候,桃花次第开,她就会拾掇许多桃花下来做成桃花糕,那桃花糕香香糯糯的味道飘散四周,总能把我馋来。后来,太婆故去,奶奶学着太婆开始做起了桃花糕,却总是没有太婆做的如意。但奶奶的桃花酒,受到父辈们的一致好评。每当酒坛从土里挖出,揭开红布,酒气便带着桃花的香甜扑鼻而来。父辈们在太爷种的桃花树下把酒话桑麻,颇有一副桃花坞里桃花庵,桃花庵里桃花仙的样子。现如今记忆远去,酒香却长留下来,记起时,那酒酣甜得喜人。

故乡的秋从九月农收渐起,那时候一家老小在浓浓的秋意里忙忙碌碌,直至十月方才得些许闲暇日子。

稻谷黄时,是秋最盛的时候。父辈们清晨便出发去地里收稻谷。晌午,我兴起与祖母前去送饭。正午的太阳烈得很,父辈们大颗大颗的汗直往下掉,稻谷机嘈杂得很。这才想起太爷教我的诗,“妇姑荷箪食,童稚携壶浆”,就是这样的情景无差。那时候不懂得父辈的辛苦,只知奔入山间,捕捉蚱蜢,蛐蛐等趣物。等傍晚将近,坐在板车谷袋上,兴尽而回,一天就算结束。渐渐长大,再也不敢胡闹,不知是童趣少了还是知了人事愈发迷惘了?

窗外又下起雨,心里竟也惆怅起来。并非是洗过的衣服久晾未干,而是伴着那股湿意而来,藏在雨里的那点点乡愁。这边的桃花也开得好,往窗外,密密一片,不免想起了太爷书房里的书画:花是春时花,却非故乡花。人是故乡人,却是他乡客。所见时,不过是从戏子变成看客了罢。

相关内容

0%